脱贫攻坚学“四史”,坚定信念有作为——高分子科学系研究生第一、第二党支部联合举办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0-11-17

 

近日,高分子科学系研究生第一、第二党支部联合开展“脱贫攻坚学‘四史’,坚定信念有作为”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理论学习、事迹分享与参观实践相结合的丰富形式,邀请系党委书记刘顺厚老师一同参与分享交流。

 

学习脱贫攻坚重要讲话

 支部书记董文浩、汪群松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部分章节,脱贫攻坚领域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但仍要看到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需要更进一步多措并举巩固成果,以“实打实”应对“硬中硬”“贫中贫”,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聆听身边的扶贫故事

 系党委书记刘顺厚老师作为第三批教育部赴滇西边境山区挂职的干部之一,跟大家分享了自己2015年至2016年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年的挂职经历。他深情地说:“有一种工作叫做挂职,有一种挂职叫扶贫,有一种扶贫叫扶智。”挂职扶贫是中国式消除贫困的制度创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扶本领。扶贫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改变贫困生活的信念,引导群众抛弃“等、靠、要”思想,帮助其自力更生、因地制宜找到发展的路子。为此,刘顺厚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借助复旦大学教育、卫生、科研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认真组织构建“四维度”帮扶平台,包括教育培训平台、医疗卫生平台、科学研究平台、公益助学平台等四个维度,全力推动德宏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于挂职,刘老师指出,生活上很孤独,但精神充实而饱满。最后,他还建议同学们在做好科研的同时,要多走出去看看,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来自研究生二支部的肖静雨同学带着支部党员共同观看复旦大学脱贫攻坚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分享了复旦帮扶云南永平县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发挥高校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用真情、使真力,在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了永平鼎力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学们还自发前往光华楼参观学习“复旦大学帮扶工作主题展”,“复旦人”在脱贫攻坚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足迹和贡献,感悟党和政府为消除贫困、兑现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所做的巨大努力。    

 

 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两个支部的党员同学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在决胜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及当代大学生能应当在脱贫攻坚战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积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叶张帆同学表示,当代大学生应该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参与者,大家都有一技之长,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利用所学的知识技术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晶同学分享了自己父母作为公职人员在老家县城实施一对多精准帮扶的故事,并分析了脱贫攻坚战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那就是摘帽不摘政策,脱贫不脱政策。只有这样,我国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其他同学也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热烈。

 通过主题党日的学习与实践,支部同学对脱贫攻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批复旦青年在扶贫路上做出的表率,让学生党员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也找准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支部书记董文浩用一首主题诗歌的朗诵将党日活动的结尾推向高潮:

 自古攻城不怕坚,扶贫济困未休闲。

 卧薪尝胆思甘苦,刺股悬梁料暖寒。

 破釜沉舟挥大纛,乘风破浪过雄关。

 如期共进小康路,致富途中奏凯还。

 

(文/邓白雪 董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