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科学系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活动
发布时间:2016-11-07


10月至11月,高分子科学系依托研工组、住楼辅导员力量,组织2016级博士、硕士新生班级,以寝室为单位,多次召开寝室主题活动,深入全面学习《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手册》,使研究生科学道德宣讲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务求实效。


在93号楼202室,2016级博士班同学在学习中进一步树立科研活动是一个严谨的探寻真理的过程的理念,深深感受到,对于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通过大寝室各位同学的交流,树立了力争成为一名具有诚信的科研品行、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的科学方法和丰厚的人文素养的复合型科技工作者的崇高目标。



在105号楼302室,博士同学们围绕“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这一专题展开讨论与学习。寝室长刘青松号召大家要时刻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争做合格的复旦研究生,同时要始终保持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守学术诚信、潜心科学研究。四位博士同学集中学习了“复旦大学叙述规范实施条例(试行)”,对“条例”中每节内容都进行了认真学习与总结,提高了对我校科学道德制度的认知。同学们坚信,只有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科学技术工作才能称为天底下最干净、最值得敬仰的事业。


在105号楼402室,寝室的全体博士同学在赵文峰同学的带领下,主要聚焦于上海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的相关报告内容进行了学习讨论。书中一个个鲜活、引人深思的典型案例,使同学们无不深刻认识到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并分别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工作落实到实际科研工作当中。


在15号楼402室,本系2016级硕士班同学们热情洋溢地进行了寝室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TED演讲与分享。由于寝室内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带着对科研的热爱与憧憬,来到了复旦,所以,在系研工组下发学习资料后,寝室长带领大家一起响应院系号召,已经在TED演讲前进行了预习与小寝室内的讨论。在学术道德规范的交流当中,同学们进一步意识到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与不当行为对于学术研究长远发展的不良后果,只有真正做到坚守自己的学术底线、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研究,才能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干出一番事业,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15号楼302室,硕士同学们结合高分子学科的特点,对常见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了研讨。寝室长则向每一位室友宣讲了“小保方晴子造假案”;讲述了制造氨气的哈伯被称为“一半天使、一半魔鬼”,他既为科学研究贡献良多,但同时居然也是研制化学武器的帮凶;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对于背景噪音的不懈研究、对于3K微波辐射背景的研究,都值得同学们积极学习。书中的例子证明了,不诚实虽然可能让一个人获得眼前的蝇头小利,但从长久来说,轻则使个人努力付之一炬,重则身败名裂。


在70号楼301室,是2016级硕士班的“班干部”寝室,班委、党员人数较多。在校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风气的学习当中,自然也十分积极。在学生党员、班委们的带领下,大寝室同学们对于“学术不端”、“学术不当”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进行了讨论,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宣教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同学们今后的科学道德与学术风气的养成具有基础性的显著作用。同学们纷纷承诺,要秉持实事求是、诚信科研的两支,做一位有科学理想的科研工作者。


除了线下的学习外,本系还充分结合新时代研究生青年了解事物的特点,进一步发挥网络思政效能,号召学生党员与学生骨干,采访本系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导师,并在本系微信公众号“复旦高材生”上进行了推送,使同学们在与学术“大牛”们的交流中受教育、在阅读公众号微信推送的零散时间里长才干。例如,《让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系主任说关于高分子的故事》,详细展示了高分子系的师资、学术与人才培养特点和最新科研进展,《师说》、《系友说》、《学长快车》等系列推送内容从多个主体、多个方面对研究生新生进行了科学道德与学术风气的文化塑造,而在《教授专访》这一栏目中,被访学者魏大程、王海涛老师更是对同学们循循善诱:“基础知识和科研兴趣是深入研究的助推器。”“研究生要在科研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且行且思、不断求索。”

编辑:陈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