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就在你们这一代人实现:府寿宽教授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5-06-02

2015年4月26日,府寿宽教授回校参加校退休教工合唱团的训练,特意抽出时间回到高分子科学系系楼--跃进楼与学生们聊聊当年的科研生活以及跃进楼的故事。

府老师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是:缩聚反应动力学、乳液聚合、涂料、粘合剂等。府老师主持/参与的项目“不等活性线型缩聚反应动力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单包装快速固化标记油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彩色显像管用有机膜溶液”获上海市科技振兴三等奖,府老师被评为上海市重大项目攻关先进工作者(1989);“乳液聚合及乳液聚合物微球的功能化”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消化道肿瘤及慢性肝病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研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磁性复合微球的构筑及结构性能调控”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编著《高分子化学》(1995)、《高分子科学近代论题》(1998)。曾担任担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系主任(1995-1999)。

 

  

府寿宽教授近照

一、 谈退休生活

  在2006年退休之后,府老师逐渐减少了杂志审稿的工作,近两年参与到编写大辞海《高分子材料》词条的工作中,最近刚收到出版的书。年轻时就喜欢参加文艺活动、喜欢唱歌的府老师,现在定期参加校退休教职工合唱团的练习,并参加全市无伴奏合唱比赛,已经连续两年拿到金奖。爱好旅游的府老师还希望能多出去走走看看,他表示,生活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国家对民族尽一份责任,其次要有比较多的爱好,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一点。

 

二、 忆科研往昔

1985年,府老师在美国进修时承担的是能源部的一个课题,主要做紫外吸收剂的大分子化,回国后转向乳液聚合的研究。因恰逢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大基金课题,题目是高分子烯烃的优化,其中北大、吉大、中大、浙大等学校在自由基聚合、配位聚合包括理论计算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复旦以占工业生产十分之一以上的乳液聚合参与到大基金项目的课题中。据府老师回忆,作为号称“国家队项目”的大基金课题,当时的科研经费也不过几百万元最多一千万元, 而高分子科学系刚成立时,一年的科研经费总和都不满一百万元。硬件条件方面,1996年“国家教委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成立后的第一次评估,评估委员私下里形容系楼的条件是“惨不忍睹”,时任系主任的府老师也常因条件简陋而为接待外宾而苦恼,直到跃进楼在1999年批下来大修后情况才得以改善。

府老师还详细讲述了跃进楼的故事。跃进楼是专为高分子学科而造,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复旦大学跟科学院联合建造103所,即高分子科学研究所,并为此建造跃进楼。当时的103所所长是吴征凯先生,副所长是于同隐先生,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研究所取消,但教研室保留下来。可以说跃进楼是1958年科学院为103所建造的研究高分子科学的场所,而事实上当时五层楼中只有三层为高分子学科所属,其余两层也有其他院系和学科。在那个社会普遍贫穷、技术落后的年代,跃进楼建造中存在很多不足,外表红砖延续了复旦那个时期的整体建筑风格,与楼前的大树相映相辉,几次翻修变化不大,延续至今。而始建时整个楼的下水管都是陶瓷的并不是铁制的,窗户是木制的,楼内设施也非常简陋,也没有设置大型会议所用的报告厅。由于刚建造时的仓促和简单,先天不足的跃进楼在后来的二三十年中历经多次小修,但均由于条件所限,内部依旧“惨不忍睹”。

  府老师表示,于同隐先生建立的学风很好,大家独立研究、自由发展,各个课题组都在非常努力地工作,因此当时条件虽然被人说是惨不忍睹,但系里拿出去的科研成果还是相当漂亮。80年代90年代初,高分子的青年教师在化学口是很突出的,这批青年教师也正是现在高分子科学系的骨干。

府老师此次还给我们展示了跃进楼办公室里一些珍藏老照片,与同学们分享了很多的花絮和小故事,包括参与组织2002年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国际合成金属会议、1999年搬新家课题组学生们来帮忙,年终请大家吃饭并在家中相聚等等。

 

三、寄语“高材生”

  谈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府老师说,活到老学到老,上课和学习是为科研提供保障的,他们那时学生的出勤率比现在高,少有迟到的现象。每个时代的青年学生都要求的特征就是这“刻苦”二字,现在有的学生还是过于放松自己缺乏目标。大学讲究素质教育,研究生阶段应该培养独立专业人才,更需要像海绵一样,各个方向去吸收东西。如果还没有独立学习能力,你的前途就要担心了。复旦校歌里府老师最欣赏的歌词就是:“学术独立, 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另外,除了注重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同学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不但跟自己课题组,也要跟同年级其他课题组的同学交流。

作为老系主任,府老师对同学们满怀期望。他说,高等学府的学生对国家、民族、人类的命运都要有所思考,不要单单只是搞好自己的专业。现在国内竞争很激烈,浙大、科大等高校都发展得不错,我们要保持上进,希望系里越来越好。不管是哪个年代,希望总归是在年轻人,实现中国梦,是每个青年人的责任。中华民族的复兴,就要在你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实现。

 

与采访组合影

 

(采访人:孙璐艳、黄培敏、朱莹;撰稿:张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