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进三十载,聚合开放启未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隆重举行系庆学术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3-10-26


10月22日下午,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成立30 周年系庆学术报告会在光华楼隆重举行。本次报告会由院士报告、青年骨干教师报告和高分子学科发展圆桌论坛三个版块组成,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邵正中教授担任主持。



在院士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吴奇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研究员应邀做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教授担任嘉宾主持。


首先,周其凤院士以“格物致知,人文化成”为主题做报告,杨玉良院士担任嘉宾主持。周其凤院士以“化学”的定义为引,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学者之观点,展开对化学教育的思考和阐述。他强调,人文和科学不能脱钩,化学教育不应局限于科学定义的教授,并以元素周期表为例,强调了尊重和包容的精神,以液晶结构中的位错为例,阐述了“错者美之始也”的观点。化学可以启发我们的创新思维,让我们更懂得感恩和尊重,这正是化学教育的魅力所在,对于未来化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接着,吴奇院士带来题为“从‘何为压强’谈起……”的报告,颜德岳院士担任嘉宾主持。吴奇院士以“何为压强”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压强作为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概念,并拓展以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食品加工中的实际应用。他特别谈到,对于高分子科学来说,高分子加工是皮,高分子物理和化学则是皮上依附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报告过程中,既有严谨的科学推导,又有生动的实例解析,充分展示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紧接着,江雷院士做了主题为“量子限域超流:生命超低能耗的物理本质”的报告,陈学思院士担任嘉宾主持。江雷院士从中国古代哲学“道法自然”的思想开始谈起,结合对电鳗放电等生命科学现象的研究过程,生动而透彻地分析揭示了生命整体离子通道同频共振宏观量子态的形成机制、外部周期场对生命信息系统的调制以及生物信息的储存/输出模式等,并鼓励学者继续深入探究生命科学的问题,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最后,李永舫院士做了主题为“有机太阳电池光伏材料研究的创新之路”的报告,马於光院士担任嘉宾主持。李永舫院士从博士阶段师从化学系吴浩青院士从事电化学嵌入反应的研究谈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研究团队在有机光伏领域的研究创新过程,展现了在科学探索中解决困难、向目标迈进的不懈精神。他还介绍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高效有机光伏材料,总结了中国学者在有机光伏材料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并展望了有机光伏材料的商业应用前景。



在青年骨干教师报告会阶段,首先由陈茂教授带来以“含氟聚合物精准合成”为题的报告,系学术界校友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黄晓宇研究员担任嘉宾主持。陈茂老师重点介绍了研究团队提出的利用光催化机理实现含氟聚合物精准合成的新策略,以及可见光催化含氟烯烃活性自由基聚合的新体系,揭示了新结构含氟聚合物在促进锂离子传导方面的新机制。



随后,彭娟教授做了题为“共轭聚合物凝聚态结构调控”的报告,学术界校友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张广照教授做嘉宾主持。彭娟老师概括了其课题组近几年在聚噻吩类共轭均聚物晶型取向的调控、全共轭嵌段共聚物相变和共轭聚合物共晶材料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对共轭聚合物共晶的多尺度有序取向进行了展望。



紧接着,魏大程研究员做了题为“新型晶体管材料和功能器件”的报告,学术界校友代表、南京大学胡文兵教授做嘉宾主持。魏大程老师介绍了其团队在半导体性光刻胶材料、聚合物晶体管光刻制造以及晶体管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其团队研发的全光刻技术可实现超大规模聚合物半导体集成芯片的可靠制造,对于有机电子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报告环节结束后,进入到高分子学科发展圆桌论坛阶段,圆桌论坛邀请了杨玉良院士、陈学思院士、马於光院士、乔金樑教授参与,由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冯雪岩老师主持。



针对如何发掘以及感召有潜力的学生来投入到科学研究、年轻科研工作者如何去选择有意义又契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等问题,杨玉良院士谈到,高分子系有于同隐先生的优良传统,导师在带学生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把学生当做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导师对学生负有培养的责任,导师一定要有热情,学生才能从你身上受到感染;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杨院士认为世上万事皆学问,只要深入下去了,都会非常有趣的,所以兴趣就是动力,坚持就是胜利。



针对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经验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方面,陈学思院士认为,基础研究非常重要,没有好的基础理论来指导,产品的技术含量水平不会高,就不会有市场竞争力;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需要相关的基础学科,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工程、信息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合作,才能做出好的成果。



针对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需求发展方向更有效地紧密结合起来等问题,马於光院士结合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领域的国家需求与产业发展方向,解读了实验室产品向大规模量产平稳转换过程的经验。



针对我国通用高分子材料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乔金樑教授从产业界的角度分析了当今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希望基础研究进一步与产业密切合作,突破现有产业瓶颈,拓展产学研合作模式。



学术报告会的最后,杨玉良院士做了总结发言。他谈到,三十而立,对于一个系来讲,三十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与三十年之前相比,高分子系研究方向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高分子学科的发展来看,除了传统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往生物医药、光电能源等方面的发展极快。高分子科学向其他学科渗透拓展很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高分子科学的核心内容,这关系到这个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的重要性。未来,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应更多的关注于对生命科学的贡献以及面向AI的高速发展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对于教育的改变,关键是要教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形势发生变化,也仍然能够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对我们高分子学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极为重要。



精彩的学术盛宴,从基础的科学理论学习、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开始,拓展到科学与产业的问题解决与攻关,落脚在未来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异常精彩纷呈。相信以复旦高分子科学系建系三十周年为发展契机,新一代复旦高分子人定能接续奋斗,续写高分子“一流之路”的新辉煌!



 撰稿:刘雨欣、朱梦瑶、刘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