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智汇,聚力创新|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高分子篇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07


2025111日,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高分子科学系和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生会承办的“高分智汇,聚力创新”——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高分子篇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圆满举行。

本次论坛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学科中心长聘教轨副教授孙浩老师与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叶士兵先生做特邀报告,高分子科学系副系主任朱亮亮、孙雪梅,党委副书记贺倩如出席,王国伟、汪莹、曾凯雯老师担任论坛评委。



上午,论坛在化学楼周林林报告厅举行。开幕式上,孙雪梅老师代表院系致辞,她表示高分子科学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学科。我系自1993年建系以来恪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国际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人才。近年来,系内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校企合作与产业转化深入推进,科研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她希望同学们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在学术交流中砥砺品格、明确方向,为推动高分子科学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与智慧。



系研究生会主席李春霖介绍论坛概况。本届论坛以功能与智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与健康应用”“高分子结构与物性前沿为核心方向,旨在为高分子及相关交叉领域青年学者提供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学术思想与实践成果的深度融合。经过评审小组评选,最终12位同学脱颖而出进入口头汇报环节,22位同学入围墙报展示。



接着,孙浩老师为我们带来题为“聚合物分子工程构筑高性能转化型电池体系”的特邀报告。孙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己在复旦高分子系的求学经历及博士期间关于纤维能源器件智能化与集成化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聚焦新型电化学储能体系,致力于通过正负极材料与反应机理的创新,实现电池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的协同提升。研究以聚合物合成界面调控为核心思路,对锂离子吸附沉积及转化型正极的离子电子传输等关键过程进行精准调控,构筑出高比能、高功率且安全稳定的储能器件,展现出在前沿能源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随后,叶士兵老师做了题为“塑料阻燃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的特邀报告。叶老师系统介绍了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研究成果,阐述了高分子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与安全性能提升中的关键作用。他还重点展示了耐烧蚀聚合物在电池包等高压电气材料中的应用潜力、塑料阻燃体系设计与相关产业化技术的创新成果,为高分子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特邀报告结束后,各位与会嘉宾、老师和同学们在报告厅外共同合影留念,并进行墙报展示。大家对在场墙报进行了评审和打分,从学术创新性、逻辑性、学术规范性及美观性等方面综合评估。根据投票结果,共评选出最佳墙报奖6名。



接着,论坛进入口头报告环节,由江南大学侯佳宇、复旦大学张玉连和上海交通大学欧阳兆锋同学带来研究汇报。

来自江南大学刘天西课题组的侯佳宇同学带来主题报告,题为“纤维强韧化仿生柔软、抗疲劳共融皮肤及其在长效健康监测中的应用”。侯同学的报告聚焦传统凝胶基离子皮肤力学强度低、易疲劳及湿态黏附性差等缺陷,受菖蒲叶结构启发,构筑了具有取向多孔纤维骨架的仿生低共熔复合凝胶,通过“纤维增强—界面互锁—疏水调控”实现显著力学强化与环境稳定性,表现出超高强度、优异抗疲劳性及长期黏附性能。实现了可穿戴健康监测中高保真肌电与心电信号采集,为新一代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设计策略。



来自复旦大学闫强课题组的张玉连同学作题为“基于萘二酰亚胺的耗散体系设计与动力学研究”的主题汇报。报告围绕受生命有机体启发的非平衡耗散体系展开,提出了一种非异构化光驱动自组装体系。在光照作用下,二肽修饰的萘二酰亚胺衍生物(NDI-GV)生成自由基阴离子,打破原有π-π堆叠使带状结构解离,并在自由基作用下重构为均手性螺旋纳米纤维;随后通过氧气氧化实现体系重置。通过调控光照参数或溶剂环境,可精确调控组装动力学,实现超过10小时的可控组装周期。本研究为人工耗散体系的设计与动力学调控提供了新策略,展示了光驱动下长寿命、可调节纳米结构的潜力。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孙浩课题组的欧阳兆锋同学带来汇报,题目为“强耦合效应构筑高稳定聚合物界面层及无负极电池应用”。欧阳同学针对无负极锂金属电池在锂离子沉积—剥离过程中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受限的问题,提出了“可编程”DNA界面修饰层,利用DNA碱基与锂离子的配位作用优化负极集流体—电解液界面,实现

锂离子的高效吸附、成核与沉积。同时,结合超分子化学设计,在动态共价交联高分子与导电铜层间构筑强耦合界面,实现超轻复合集流体的构建,显著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并增强柔性与安全性,展示了聚合物界面工程在高性能无负极电池中的应用潜力。



下午场口头报告在高分子楼B2085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李华晶、刘科延、王纪峰、王一昕、许梦丽、张丕兰、赵俊虹,江南大学耿康佳、朱海军等9位同学分别做研究汇报。

来自南大学刘天西课题组的耿康佳同学带来题为“用于高透气性、低逾渗阈值的闭环可回收纳米复合材料用于超共形表皮电子器件”的报告。耿同学聚焦皮肤电子器件中材料柔韧性与导电性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出以SEBS弹性体与AgNWs分散液的相分离诱导自组装策略,构筑出兼具高导电性与透气性的多孔纳米复合材料(PSA)。该材料在无需冷冻干燥或高填料添加的条件下即可形成稳定导电网络,电导率高达1.6×10 S m¹,水蒸气透过率超过1200 g m² day¹,杨氏模量仅 0.45 MPa,展现出优异的柔韧性与生物适配性。研究通过电化学、力学及长期穿戴测试验证了其在信号监测与焦耳热理疗中的高稳定性与安全性,为高性能、可持续的表皮电子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来自复旦大学高悦课题组的李华晶同学带来汇报,题为“通过调控微相分离解耦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与刚性”。工作针对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s)中离子传导与机械强度难以兼顾的核心矛盾,提出了基于微相分离的结构调控策略。研究构筑聚(醚-聚氨酯)体系的双连续微相分离结构,在连续无定形区域内实现高效离子迁移,同时以刚性链段维持力学稳定。该设计使材料兼具高离子电导率与优异的力学性能,显著延长锂|锂对称电池的稳定循环寿命至2500小时,并在锂|三元锂镍钴锰氧电池中实现300次循环后81%的容量保持率。研究揭示了微相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构效关联,为突破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导电性–刚性”权衡提供了新范式。



来自复旦大学徐一飞课题组的刘科延同学带来主题报告,题为“原位TEM实验中石墨烯液腔的内压”。刘同学围绕石墨烯液腔(GLC)透射电子显微镜在液态体系原位观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腔体内压强的真实水平展开汇报。研究通过电子断层扫描实时监测冷冻–解冻过程中液腔形貌的三维演变,结合压敏介质环己烷的结晶行为,首次实验验证GLC内部压强低于1 MPa,并与理论模拟结果吻合。进一步的热力学分析与封装实验表明,GLC的稳定封装性能主要来源于溶剂的饱和蒸气压与表面能平衡,而非高压效应。该工作纠正了对GLC内压的长期误解,为准确理解和设计液态样品的原位TEM实验提供了重要参考。



来自复旦大学汪莹课题组的王纪峰同学作题为“CEMP:一体化高通量在线计算、数据库与预测模型的清洁能源材料平台的汇报。王同学介绍了面向清洁能源材料研发的数字化平台 CEMP,通过集成高通量自动计算、多尺度机器学习模型与结构化数据库,实现了从数据获取到智能预测的全流程闭环。平台覆盖多类材料体系,收录约 37.6 万条材料记录,可在线进行量化计算与分子模拟,并具备优异的预测性能(R² = 0.64–0.94),为清洁能源材料的高效筛选与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



来自复旦大学闫强课题组的王一昕同学汇报了题为电活性分子笼的多孔吸附与超灵敏传感研究的工作。该研究针对放射性碘的捕获与检测,设计了四硫富瓦烯(TTF)功能化分子笼(TTFcage),兼具高吸附能力与电学响应特性。该材料通过 NS 位点协同电荷转移与碘强结合,吸附容量达 1.28 g·g¹,并可构筑基于分子笼的场效应晶体管(cOFET)实现检测限低至 0.58 ppt 的实时传感。该成果实现了吸附与检测功能的有机融合,为放射性碘的治理与监测提供了新型分子平台。



来自复旦大学陈茂课题组的许梦丽同学带来题为乙烯与三氟氯乙烯的光照可控聚合及其性能研究的汇报。许同学介绍了一种光驱动有机催化可逆失活自由基共聚策略,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制备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实现序列结构精准调控。通过三臂吩噻嗪催化剂与氟化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协同作用,获得高结晶度(最高 71.2%)、高熔点(最高 263.8 °C)的共聚物,并保持链末端活性,可进一步构建嵌段共聚物,实现刚性与柔性链段的序列整合。该方法为调控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力学性能提供了灵活平台,推动了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多元化应用。



来自复旦大学徐一飞课题组的张丕兰同学作题为高分子材料的冷冻电镜方法学研究的汇报。该工作围绕高分子在冷冻电镜(cryo-TEM)成像中易受电子辐照损伤的问题,提出利用抗坏血酸钠(SA)作为自由基清除剂来减轻结构破坏。研究显示,SA可显著提高胶原纤维抗电子辐照能力(提升超过40%),并对纤维素及脱铁铁蛋白等高羟基高分子同样有效。单颗粒分析进一步证明,在0.5 M SA存在下,脱铁铁蛋白仍保持完整三维结构,从而显著提升了高分子冷冻电镜成像的分辨率与质量,为高分子精准结构表征提供了可靠方法学基础。



来自复旦大学魏大程课题组的赵俊虹同学为我们带来题为用于临床诊断的高效CRISPR/Cas协同剪切平台的研究汇报。赵同学针对传统CRISPR/Cas系统在靶核酸识别与剪切效率受限的问题,提出了CRISPR-CS协同剪切策略。该系统通过两组Cas-crRNA双链体同时识别目标序列的不同位点,显著提升识别可能性与剪切效率。在电化学检测中,可在5分钟内完成非扩增核酸测定,检测限低至9.5×10-20 M,比现有方法低29个数量级。在猴痘、HPVALS等疾病模型中,该平台检测准确率高达98.1%,展示了其在传染病、癌症及遗传病快速诊断中的广泛应用潜力。



来自江南大学刘天西课题组的朱海军同学带来了题为柔性高透气聚酰亚胺气凝胶电子皮肤用于舒适耐用个人健康管理的报告。该工作针对电子皮肤长期佩戴易引起不适、信号失真及皮肤刺激的问题,开发了一种超轻柔、高透气且生物相容的聚酰亚胺气凝胶电子皮肤。通过低温冷冻干燥构筑三维互联多孔结构,并结合聚酰胺酸功能化液态金属电路及低温热烧结工艺,实现了高导电性与优异机械稳定性。该电子皮肤在高应变及长时间弯曲循环下仍保持稳定电学性能,同时具备可控热疗功能和高保真肌电(sEMG)与心电(ECG)监测能力,为舒适耐用的可穿戴健康管理和柔性智能设备提供了创新材料与制造策略。



论坛汇报结束后,评审老师们对各位汇报人的口头报告进行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最后进入颁奖环节,贺倩如、曾凯雯、汪莹和王国伟四位老师分别为获得优秀墙报奖和口头汇报优秀奖的同学们颁发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



至此,2025年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高分子篇圆满落幕。论坛充分展现了高分子学科蓬勃发展的创新活力与无限潜力,让学术界与产业界实现了深度对接,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新思路。愿同学们将论坛的收获转化为前进动力,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勇毅前行,共同谱写高分子科学更加辉煌的篇章!


获奖学生名单

 

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高分子篇口头汇报优秀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一等奖:欧阳兆锋、王纪峰、许梦丽

二等奖:张玉连、李华晶、王一昕、赵俊虹

三等奖:侯佳宇、耿康佳、刘科延、张丕兰、朱海军

 

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高分子篇优秀墙报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邱绍恩、唐姗姗、姚重阳、吴栋、虞思汇、王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