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全党上下需牢牢抓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线,深入推进研究生党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多层次、全方位深入推动研究生党建高质量发展,以厚植强国观、成才观为主线,以实际行动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推进 “第一个复旦” 建设贡献力量。
高分子科学系研究生第四党支部(以下简称“研四支部”)积极响应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号召,立足支部自身特色,选择“聚焦新质生产力,助力上海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开展前沿参访、专题访谈、理论研讨和联学共建等活动,并将这些成果整理汇总,在2024年5月23日召开“聚焦科技前沿成果集,助推上海新质生产力”专题组织生活。支部全体成员、兄弟高校和兄弟院系党支部代表成员共同出席此次组织生活,还荣幸邀请到系党委副书记贺倩如老师列席,与会现场氛围浓厚,参会成员积极讨论,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整个活动进行过程中,支部还形成了一门《可穿戴智能电子织物》精品科普课程,面向上海中小学生和社区学校开放。同时,支部也希望借此机会,与各兄弟党支部建立长久联系,搭建科学知识普及、促进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等服务上海的平台。
专题组织生活现场照片
在组织生活前期准备阶段,研四支部动员全体支部成员就上海氢能源发展以及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可穿戴智能电子织物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人员分工、开展详细调研。其中,第一和第二党小组就上海嘉定氢能港的建设展开了实地参访,第一党小组期间还输出了一门科普课程,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由第二党小组的同学负责在专题组织生活汇报调研成果。第三、第四和第五党小组就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院士团队近年来在可穿戴智能电子织物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进行调研,并对相关的生产线进行了实地参访,最后还访谈了彭慧胜院士关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见解,该调研同样形成了一份详实的调研汇报,并形成一门《可穿戴智能电子织物》精品科普课程,由第四党小组的同学负责在专题组织生活汇报和讲解相关科普过程。党支部书记韩正意同志在准备阶段积极学习新质生产力有关理论,通过学习党内资料、学者专著以及学校“红帆论坛”等各种资源,加深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并在专题组织生活作学习成果汇报。
参访上海市嘉定区氢能港捷氢科技
访谈彭慧胜院士合影
复旦大学2024年第1期研究生党建红帆论坛
“聚焦科技前沿成果集,助推上海新质生产力”专题组织生活于5月23日晚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化学-高分子楼B4089会议室举行。为加强和兄弟党支部的联系,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党员跨学科交流,此次专题组织生活研四支部还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党支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23 级硕士生第二党支部、复旦大学药学院 2023 级硕士生第一党支部以及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党员参加。其中,来自上海交大凝固所博士党支部的同学在线上同步参加会议。此外,支部也荣幸邀请到系学生党总支书记、党委副书记贺倩如老师出席本次活动并作现场发言。
线下会议现场
线上会议截图
会议一开始,党支部书记韩正意首先对贺倩如副书记和各兄弟党支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简要介绍完本次专题组织生活的背景和目的后,核心内容的介绍逐渐拉开帷幕。
专题组织生活的第一部分是“新质生产力解读”,由研四支部书记韩正意作学习成果汇报。在该部分,韩正意就“新质生产力提出”、“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新质生产力的定位与内涵”等三方面内容汇报有关学习成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格局板块的剧烈变化,进而导致了一系列重大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获得高精尖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也面临新兴国家的追赶。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通过官方报道,中央给出了有关新质生产力比较清晰的界定:“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们解决当前面临挑战的必由之路。
第二部分是“上海嘉定氢能港调研汇报展示”,由研四支部副书记朱梦静作调研成果汇报。朱梦静结合上海市嘉定区氢能港捷氢科技实地参访调研成果,以及对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目前在氢能源领域取得的成果作了详细的解读。氢能作为清洁的二次能源,是未来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氢能与低碳环保的燃料电池技术结合发展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可实现零排放运输,成为实现交通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将氢能定位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要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目前,上海市嘉定区氢能港捷氢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各代燃料电池电堆和燃料电池储氢系统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城市公交等多种车型。自2018年成立以来,捷氢科技长期致力于加速氢燃料电池产业化,目前自主掌握了从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到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推动燃料电池电堆从部件到材料逐步实现100%国产化。但是在氢能供应端,现有的燃煤制氢工艺的碳排放量高,同时储氢成本高,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和推广。高分子科学系张波教授课题组面向“氢能源”和“碳中和”的重大需求,展开了关于燃料电池和电解池应用的电催化基础研究工作,基于金属掺杂等策略,制备了系列高性能催化剂,有效降低电解水制备绿色氢气的成本,对于推动氢燃料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以外,围绕氢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质子交换膜(PEM)的性能提升,高分子科学系汤蓓蓓副教授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了多种结构的无机纳米粒子,用于质子交换膜改性,提升其质子传导率和选择性。实践中同学们发现,企业的研发侧重应用研究,注重成本和最终效益,而高校科研注重基础研究,探究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通过合作与交流,支部同学认为可以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
第三部分是“可穿戴智能电子织物项目介绍”,由研四支部宣传委员虞思汇作相关汇报。他结合彭慧胜院士团队近年来在可穿戴智能电子织物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进展,梳理了相关领域的发展脉络,对团队目前搭建的生产线作了简要介绍,并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逐渐踏入物联网时代,由此推动了智能电子设备的产生,并朝着高度集成、便携、柔性、可穿戴等方向发展。目前可穿戴设备已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健康检测、信息交互、远程通讯,不断推动着人类的智能化生活。纤维是制备材料中最常用的形状之一,人类文明的演进总是伴随着新型纤维材料的发展。自古以来,长宽比大的纤维主要用于织造衣服,为人们保暖。重要的是,它们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主要是在最近十年中作为电子设备工作。器件的弯曲刚度由器件尺寸和几何形状决定,与平面器件相比,纤维器件表现出更高的柔韧性。通过适当的设计和修改,独特的一维形状还提供了多种功能和良好的织物兼容性。因此,在过去几年中,它们作为可穿戴和植入式设备的应用变得特别有前途。显示器件是电子设备上我们进行人机交互的重要窗口,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显示器件由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转变为液晶显示、平板显示,乃至柔性薄膜显示,可以像纸一样进行弯曲。柔性显示器件的出现显著地推动了可穿戴、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有望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而我们每天都会与各种各样的织物接触,比如大家穿着的衣服。那么科学家们就在想,能不能将我们身上穿着的衣服变成显示器呢?答案是可以的,2021年,来自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的彭慧胜院士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织物显示器件,它能像衣服一样被穿在身上。他的结构也十分简单,横着的方向叫纬线方向,由透明导电纤维组成,竖着的方向叫经线方向,由发光纤维组成,而经线和纬线相互交叠处,形成了一个导电纤维在上发光纤维在下的交织点,两边通电,发光纤维表面的发光活性层发出光。而整块织物正是由这一个个小的发光点组成,实现了全新的柔性显示织物,它能像衣服一样被穿在身上,也能像衣服一样洗涤。目前彭慧胜院士团队已实现纤维传感、发光显示织物和纤维电池能源供给的闭环可穿戴织物系统,建立了一整套生产线。利用该织物系统将目前单一功能的器件纤维化,并集成到可穿戴设备上,实现了更加丰富场景的应用。最后,龙尧同学现场还给大家展示了团队在可穿戴智能电子织物领域取得的部分成果。
研四支部书记韩正意作汇报研四支部副书记朱梦静作汇报
研四支部宣传委员虞思汇作汇报
研四支部成员龙尧作可穿戴智能电子织物展示
第四部分是“交流与总结”环节。上述三部分内容汇报结束后,与会人员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提问,互动气氛热烈。线上参会的上海交大凝固所博士生党支部成员郭续雨提问“国家现在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不是意味着旧质生产力就不重要了?”韩正意结合学习成果作了解答,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意味着旧质生产力不重要,对于传统优势产业我们应继续保持,继续稳定经济,稳定就业,稳中求进!现场同学也纷纷就汇报内容提问,王秀丽就可穿戴智能电子织物的材料来源以及应用场景等进行提问。彭慧胜院士团队成员龙尧作了解答,可穿戴智能电子织物的材料主要是高分子材料,可应用于显示、发光等领域。其他同学也分别在线上线下积极提问,现场也都一一作了解答。
活动最后,贺倩如老师对本次专题组织生活作出点评,并对大家提出希望。贺倩如讲到,本次组织生活准备充分,节奏紧凑有序,充分发挥理工科党支部优势,对氢能源和可穿戴智能电子织物两种科技前沿领域作了深刻汇报,与会人员受益匪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研中,走出象牙塔,多去一线生产公司参访实践,解决重大问题,助力上海建设新质生产力,也希望不同学科的党支部能够经常互动,联学联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研四支部书记韩正意作问题解答
最后,贺倩如老师向与会兄弟党支部代表赠送本次专题组织生活纪念品《于同隐画传》。于同隐先生是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奠基人,为中国高分子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贺老师希望大家赓续老一辈科学家的红色血脉,发挥党员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以科研报国的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本次专题组织生活在一片掌声中落下帷幕。此次活动对于推动科研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加强党支部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支部将以参加此次组织生活案例大赛为契机,提升支部成员的实践能力,增强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支部成员的创新精神,提高支部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将党支部各项职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复旦大学第十六次党代会的召开,助力“第一个复旦”建设。
高分子科学系党委副书记贺倩如和与会兄弟党支部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