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晚,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在系楼B2086成功举办以“手性、自旋与生命起源”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本次活动延续了“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的学术精神,采用师生研讨交流的方式,旨在通过深入探讨高分子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活动由2025级硕士班辅导员宫晓萌主持,并有幸邀请到高分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桑玉涛老师作为嘉宾,为参会者带来了精彩的分享。
桑玉涛老师结合自身在以色列威茨曼研究所的科研经历,以轻松幽默的语言,从日常生活、文化体验切入,逐步引领大家深入科学前沿。他首先分享了在以色列期间的见闻,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科研的真实经历,生动呈现出科学家在复杂环境下的坚守与探索。
随后,桑老师系统回顾了他从应用化学、材料学,到胶体界面化学、生物物理学的跨学科研究路径。他强调,学科交叉不仅是当前科研的重要趋势,更是一个需要不断突破自我、勇于走出舒适区的过程。他坦言,每一次转变研究方向都伴随巨大的挑战,但也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灵活的科学思维。
沙龙的核心内容围绕“手性”与“自旋”两大主题展开。桑老师从手性现象的基本概念讲起——从凯尔文爵士的定义,到自然界中广泛的手性存在(如DNA、贝壳、蜗牛壳等),进而引出“生命起源与手性选择”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他指出,生命体中普遍存在单一手性分子,其起源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在桑玉涛老师的精彩分享之后,沙龙进入了气氛热烈的研讨环节。同学们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科研实践,与桑老师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启发的交流。
朱倍锋同学首先就桑老师的求学经历与心路历程进行提问,桑老师真诚分享了自己在多学科交叉路径上的探索与抉择,其间的坚持与转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共鸣。他特别强调,跨学科融合不仅能够极大拓宽科研视野,更是推动个人在学术道路上持续成长的重要力量。
李英荟同学结合自身情况提出许多同学关心的实际问题“如何迈出跨学科研究的第一步”,桑老师以“兴趣引领、寻找合作伙伴、秉持毅力与恒心”作出精要回应。他指出,真正驱动跨领域探索的,往往起源于对复杂问题的好奇心,成就于团队协作中的互补与支持,而最终实现于长期坚持中的突破与蜕变。
此外,多名对手性科学充满兴趣的同学分别就手性药物的应用前景、手性分子的导电机制等专业问题与桑老师进行了探讨。桑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一一耐心解答,并鼓励大家“保持自信、主动交流、不畏失败”,积极在交叉领域中寻找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他尤其提醒在场同学,“科研中没有轻易的成功,但你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馈你自己”。
沙龙最后,在场师生合影留念,整场活动在轻松而充实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本次学术沙龙不仅拓展了同学们对手性科学与自旋电子学的认知边界,也通过主讲人真实的科研叙事,深化了大家对跨学科合作与国际化科研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