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面对面”: 小文章大智慧——科研妙处何处寻
发布时间:2014-11-03

20141029日中午,由高分子科学系研究生团学联主办的第十期“导师面对面”座谈会在跃进楼308会议室举行。此次活动也是高分子科学系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系列活动之一,主题为“小文章大智慧——科研妙处何处寻”,邀请了陈新教授、杨武利教授与同学们分享多年来的科研经验与感悟。系党委副书记朱莹出席,座谈会由高分子科学系研工组组长王芳主持。系硕博士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等30多名学生积极踊跃报名参加此次座谈会。

两位老师各自从青年时代在复旦的求学生涯讲起,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陈新老师反复强调,做科研的过程中,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在兴趣的驱动下,科研过程将会变得非常愉快。他还指出,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要多与导师沟通,尽可能选择兴趣所在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杨武利老师则为同学们生动讲述了自己读研时代的感悟,导师的开明风格使他养成了独立思考与善于钻研的思维习惯,也在各种事务锻炼中得到了全方面的成长。这些经历和体验让杨老师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的体验,他鼓励同学们学会享受过程,在自己的磨难之中有所收获,获得成长。

在互动环节,在场同学踊跃提问,就“怎样才能做好科研工作”问题,杨武利老师以自己课题组的学生为例,指出从事科研的人既要有新颖的想法,又要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陈新老师则站在导师的角度,表示导师的投入对于学生的科研过程也十分重要,并鼓励研究生同学及时主动地与导师沟通讨论,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陈新老师还解答了同学们对于“科研应注重新颖性还是追求应用价值”的困惑。他首先肯定了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实际应用,又指出研究生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将来的人生目标来选择研究工作的侧重点。在考研的同学中,普遍存在着改换导师、转变研究方向的实际情况,两位老师对此也有着独到的见解。陈老师认为,前一阶段的经验对以后的科研工作非常有帮助,如果没有适度的转变,反而容易造成思维僵化,缺少创新。杨老师则提出各个方向的知识都应该有所涉猎,这不但有利于跨学科合作,更有可能形成更新更好的想法。

整场座谈活动中,两位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真实生动的亲身经历以及深刻透彻的人生感悟却给研究生同学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场气氛热烈,笑声不断。来自各个年级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们也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两位老师的解答令许多同学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活动不知不觉接近尾声。最后,两位老师鼓励所有研究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尽管今后的人生目标不同,但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享受过程,积极乐观地迎接每一次挑战,快乐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